• pc端幻灯1
  • pc首页幻灯3
  • pc首页幻灯2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0896-98589990
新闻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摄影竞争趋势与问题

发布时间:2024-07-01 16:02:06
分享到:
新闻摄影 >> 摄影技巧 >> 新闻摄影竞争趋势与问题 新闻摄影竞争趋势与问题 2011年05月作者:李洁军来源:中国记者责任编辑:开心简介: 摄影人才重新组合 年轻的摄影记者是中国新闻摄影的生力军,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极好,年轻化更是特点。据调查,现在活跃在新闻摄影采访一线的摄影记者,大多是70年代后出生的,广东《 ...内容:

摄影人才重新组合

年轻的摄影记者是中国新闻摄影的生力军,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极好,年轻化更是特点。据调查,现在活跃在新闻摄影采访一线的摄影记者,大多是70年代后出生的,广东《新快报》摄影记者平均年龄只有28.3岁,而创刊仅两年的上海《东方早报》摄影记者平均年龄只有26岁,该报主管新闻摄影的副总编辑常河只有27岁,而摄影部主任安光系也才33岁。在年轻都市类报纸中,年龄的优势与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呈正比,媒体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他们自身的活力成就了今天新闻摄影。

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新闻摄影竞争也是人才竞争。如今,强势报纸和新报纸的出现,导致新闻摄影人才的双向流动和重新组合。一些内地新闻媒体的优秀摄影记者逐步流向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地区。新闻摄影记者的流动和重新组合的主要原因是:新闻摄影工作的环境、工作条件、摄影记者的待遇以及强势媒体迫切需要聚集优秀新闻摄影人才为之效力。任何一家报纸都希望引进现成的优秀摄影记者,这样可以免去培养记者的漫长过程。

在广东几家主要报纸的摄影记者中,新闻摄影人才重新组合,显示了报纸新闻摄影实力。一段时间,内地一些摄影记者将求职目光都投向几家大报,如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新闻摄影的实力就会聚合在一家或几家大报,强的更强,弱的更弱。另一点就是新闻摄影从业者的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过去摄影记者主要集中在招收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源中,一个新闻摄影人才,从毕业到真正能驾驭新闻摄影,对报社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国内一些报纸的摄影记者中,有相当一批是美术学院毕业生,他们的美术和摄影基础非常好,有的在校期间的摄影作品已达到一定水准,走上工作岗位后,稍加培训和锻炼,就能胜任摄影记者工作。

摄影器材更新换代

资讯发达的今天,使新闻摄影竞争日趋激烈。摄影记者的数字化装备必须完备,以适应数码时代对新闻摄影的技术要求,它包括:专业数码相机;内存较大的笔记本电脑,用于快速处理图片;便携式光盘刻录机或移动硬盘,可以随时分类储存大量数码图片;若干规格的CF卡,可以快速替换数码相机的内存;大容量的无线传真卡(GSM或CDMA),用于快速传输发稿;海事卫星电话使发稿不受地域和无线网络的限制;此外,摄影记者应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和网络发稿知识。

摄影题材边缘化

媒体的激烈竞争导致媒体管理出现开放局面,过去难以曝光的题材现在比比皆是,尤其是突发事件曝光率极高,翻开都市类报纸和晚报,火灾、爆炸、跳楼、车祸等题材新闻照片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关注民生题材,尤其是摄影专题,题材泛滥,不是儿童白血病、儿童教育、儿童乞讨,就是乡村戏班、城市杂技团、乡村民俗庆典片、明星活动等,报纸一味迎合读者,摄影记者一味迎合编辑,似乎渐成趋势。

边缘化的新闻摄影题材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新闻摄影趋于表面化,缺乏深度,缺乏人文关怀,新闻照片退却到配图位置,这类题材的泛滥导致新闻摄影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信息资讯过剩,使读者结构发生变化,读者层次也在提高,人们需要更多揭示新闻深层次的内容,这种趋势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更高层面和新的视角把握时代脉络,在研究新闻选题、价值判断和新闻报道深度等问题上下功夫。体现在新闻摄影方面,应该向更深层面拓展。《人民摄影报》2004年度新闻摄影评选年度最佳专题奖《中国邮差》,给业内以思考,《中国邮差》体现了三个“度”:拍摄的时空跨度、拍摄的难度和采访深度,都相当到位。再看拍摄这个专题的两个作者,郭铁流来自《北京晨报》,高铭来自《北京晚报》,两个摄影记者有着对社会共同的认知、共同价值观和趣味,利用业余时间,在一年内跟踪采访中国邮政最基层的邮差的工作与生活,在中国调查性报道摄影上作出开创性的探索。

新闻摄影深度报道体现在经济新闻摄影方面,要求摄影记者关注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的经济动态、经济事件、财经人物、市场变化、金融政策等一系列问题,用新闻摄影独特的表现手法,在经济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展开。去年,日本单方面制裁中国大葱进口,引发中日之间大葱贸易战,《北京青年报》记者程铁良在中国大葱产地山东采访时,敏感地铺捉到这一信息,拍下《中日大葱贸易战 山东葱农受损》这一镜头,图片发表后反应强烈。

摄影记者要讲职业道德

当前,新闻摄影竞争愈演愈烈,问题也就不断地暴露出来。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少数摄影记者缺乏道德自律以及有的编辑、总编辑缺乏有效监控。现在的摄影记者队伍趋向年轻化,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急功近利的摄影记者也大有人在,这样就容易产生“问题照片”,少数违背新闻规律和败坏社会道德的假新闻照片有时堂堂正正地刊登在报纸上,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前一段时间,有关厦门暴雨中骑车人摔跤照片的争论,在社会上和新闻摄影界引起强烈反响,这组照片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视觉冲击力强,从摄影角度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抓拍。但它又一次引发争论:记者传达新闻的义务与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找到平衡点。在香港,由香港记者协会制定的《香港摄影记者的新闻从业员专业操守守则》,早在1997年就开始实施;而在中国大陆,尽快规范新闻摄影从业人员的道德法规已是当务之急。新闻摄影的历史,永远是真实的历史,读者所看到的照片取决于摄影记者的取景框,取决于摄影记者想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事件,我们倡导真实的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呼唤机制规范化

新闻摄影管理机制是制约摄影记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报社重视新闻摄影的程度、摄影部内部管理机制、记者工作量考核、奖惩制度、分配原则、摄影器材配备等,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摄影记者的工作状态。以《北京青年报》《新快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摄影记者刊发图片月发稿量平均都在40幅左右,最高达到60幅左右,从三家报纸摄影记者发稿量,就能看出摄影记者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

目前,国内一些传统大报由于新闻管理机制原因,摄影记者真实能量几乎无法施展出来,管理松懈,人浮于事,甚至连摄影记者每月发稿的基本考核都没有。另一个制约摄影记者发展的因素,就是报纸版面所能提供给摄影记者的空间,这里主要是指版面编辑对图片的认知程度和采用程度。大多数报纸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在采用图片上有差异,摄影记者可能偏重图片的视觉效果,而版面编辑或许注重图片的新闻价值。总之,对新闻图片的判断和认识,报纸采编人员思想需要统一。目前这种局面已有所改变,不少报社图片总监、图片编辑的运作机制已经纳入新闻摄影管理日程,并且取得可喜的成绩。